欢迎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勘察设计协会,今天是 

绿城广场|留香苑项目

点击次数:3303

点击主图可以查看设计原图

获奖年度2023

专业分类建筑设计(住宅与住宅小区设计、传统建筑设计)

获奖等级二等奖

设计单位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设计人员胡峻、胡蜀君、王时应、徐匀飞、刘庆华、杨伦 刘晓伟、王亮、王娟、邹洋、陈明、郗俊、邱海华、杜雄风、陈潇洋、崔剑锋、王志刚、李飞、罗杰、徐海华

项目简介

本项目位于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会展片区,红光山路和南湖路北延交叉东南处,占地面积32369.53㎡,东西高差约5米。留香苑是绿城广场项目的二期建设。南临绿城百合公寓,是绿城俊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会展片区的最后一块待开发用地。留香苑项目总建筑面积22.3万㎡。由四栋超高层住宅(1号楼45层、高143.85米;2号楼47层、高150.15米;3号楼37层、高118.65米;4号楼37层、高118.65米)、一栋高层公寓(27层99.6米)及沿街商业楼等组成。地下部分为大底盘地下车库,局部两层,按每户一辆全地下停车配比。本项目位于乌鲁木市政府北扩战略的重点建设区域,建筑需充分展示城市繁华形象。本案建筑设计充分发挥现代建筑的简洁明快,追求高尚住区的特有内涵气质,同时兼顾与城市风貌的契合。我们期望将本项目打造成为一个乌鲁木齐市具有标志性的生活社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力求将其设计成为:多样化,资源型的居住社区;具有鲜明入口标志和礼仪性的地方;高质量、多元化的社区环境;高品质的精品住宅产品;生态友善的绿色社区。

住宅区规划形态延续之前绿城广场的方案,与已建成的办公楼围合成整个地块的门户广场。 住宅西北角面对城市十字路口形成双塔,形成地块的形象广场 。住宅区自身布局在满足日照前提下,尽量对称,强调安定感和仪式感。景观规划以北侧红光山景观为依托,将绿化引入社区,形成丰富的景观环境。并通过建筑和环境的对称布局创造出从入口到中心环境的纵向轴线。本项目用地北侧和东侧分别有50米和30米的公共绿化带, 缓解了城市主干道对社区的干扰,利于营造安静宜居的生活环境;住宅建筑均为南北朝向布置,每栋楼都能享有良好的景观资源,并获得理想的采光通风条件。西侧,南侧沿街部分设置商业。用地北侧与城市道路连接的车行出入口与办公的出入口合用,其中中央位置是小区人行出入口,机动车可由出入口旁的出库坡道进入车库;西侧设有连接城市道路的车行出入口,与小区内部机动车环道相连,机动车可平进地库。北侧设有人行出入口,便于住户从商业步行街回家,各个出入口人车分流,紧凑安全便捷。小区内部交通设计强调“以人为本,人车分流”的设计理念。地下车库出入口均位于车行出入口附近,将小区地面车流及时引入地下,小区内的车行路,结合小区内部的景观道路,可方便搬家和紧急救护。小区配套设施的规划充分满足了“规划要求、开发收益及方便居民使用” 。充分结合现状地形条件及地块周边条件,利用沿街条件较好的主楼裙房作为商业用房,沿街面条件相对较差的裙房部位作为社区配套服务用房。完全形成小区内部庭院,人行出入口层无车辆通行,做到了硬隔离的人车分流。通过规划道路流线,将公建和住宅人流分离,不产生相互干扰。

场地东高西低, 场地内标高充分利用地形原始标高, 并结合周边城市道路控制高程设计,形成小区内部(基准标高为 772.0)和西侧商业街两个主要标高(基准标高为 767.05) ,高差通过北侧和西侧的平缓坡道解决(坡度约为 3%) ,场地标高均高于周边道路各处高程以利于组织场地排水,且有利于与办公地块的便捷连接。西侧商业标高也利于城市人流的到达。南侧商业部分的标高与商业步行街的标高相一致,便于人流到达。建筑的室内地坪标高比外部场地高 0.1 米。乌鲁木齐市屈指可数的精装交付超高层纯住宅项目。户型设计上,结合对当地市场的调研,以大户型(主要户型为 165-200 ㎡)为主。所有户型都充分考虑周边的景观朝向,做到户型结构合理的同时争取最大的景观视角。一单元两户,每户均南北通透,日照、采光、通风条件优异,视野开阔。套内功能完善,是和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同时兼顾个人隐私。动静分区干湿分区明确。在户型设计中注重家庭空间设计,让一家人的目光高频次的覆盖到公共生活空间,让家庭成员之间的交互和关系更紧密。更符合现代人的居住习惯。

绿城广场|留香苑主体四栋超高层建筑虽然是住宅功能,考虑到住户不便于清洁外部玻璃,四栋超高层住宅均设置了专用擦窗机设备,确保更好的生活环境。因为脱开了百米高层的限制,将普通住宅标准层层高提升为3.15米,首层和顶层更是加高为4.2米,更好的体现了大户型的空间感。

有意识的将各栋建筑层数做成不同,与绿城广场一期超高层办公楼共同形成丰富多变的城市天际线。丰富了会展片区整体景观。直角转角立面过于尖锐,使建筑整体显得常规呆板,圆弧转角立面更为圆滑,为建筑整体美感增添一抹柔顺。现代单元式幕墙的整体风格,以竖向线条加强建筑物的高耸感,线条简单利落,呈现出工业设计的前卫感,营造了现代感强烈的大都市氛围。

不仅仅严格执行现行防火规范中的各项要求,在避难层设计中,为使超高层建筑更加安全,增加了防护措施。在设备用房和避难间之间大于5米的走道内设置“闸间”,进一步确保避难间的安全性。同时增大了避难间的需要配备比例,可达到0.6㎡/人,远远超过了规范要求。

本工程虽然超过规范规定的剪力墙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存在高度超限1项不规则类型,但在设计过程中采用概念设计和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根据抗震原则及建筑特点,对整体结构的体系和布置进行了详细优化,并设置有效的耗能机制,使之具有良好的结构抗震性能。设计采用了多种计算程序进行了弹性和弹塑性计算,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的相关要求。同时对底部加强区以及山墙等关键构件采取了更为严格的抗震性能要求,保证结构的整体抗震延性。综上所述,本结构除能满足竖向荷载和风荷载作用下的有关指标外,抗震性能目标满足C级和反应谱法计算要求,设计合理有效,且安全可行。

超高层建筑所设置的避难层均会兼做设备层,机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噪音。做为住宅建筑,人们对噪音的要求更为严格。采取了以下做法加强:1.选用低噪音水泵;2.产生噪声源的设备下基础加做隔震措施;3.在避难层内设置浮动地坪隔绝震动传声;4.在机房内四周及顶板加做隔声层,并在外部附吸音板;5.避难层上三层和下三层整层采用隔声楼板做法,加做隔声垫。以此解决设备噪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