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次数:3175
获奖年度2023
专业分类市政公用工程设计
获奖等级二等奖
设计单位新疆市政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设计人员杨再海、张钊、何嘉、左盟右、杨伟、戴士虎、王丽群、胡昕、王明
项目简介
一、项目编制过程及项目概况
1、项目编制过程
2016年2月、5月,我院受和田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委托,先后承担“和田市玉都大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的编制工作。随后,我院编制人员经过现场踏勘和调查,对基础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收集、分析和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技术的可行性和实施的可能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证,并通过了可行性研究报告与初步设计的评估并获得批复。
之后我院根据项目批复完成了施工图设计。该项目投资概算约8089.18万元。
2、项目概况
项目建设规模为:新建玉都大道,为城市主干路,道路大致呈南北走向,道路长度为7624.80m,道路红线宽度50~56m。包括道路工程、桥涵工程、过路通道及电气工程(路灯)、供排水、燃气管线等附属工程。
3、项目建设意义
1、和田市机场位于市区的南部,距离市区约11公里,目前,现状迎宾路是和田市城区通往和田机场的唯一条道路,现状路况较差,沿线交通量较大(如下图所示),严重影响了机场与市区之间交通顺畅,不利于机场旅客的疏散;此外,本次拟建的玉都大道位于和田市环湖新区的南端,是环湖新区直接通往和田市机场的唯一道路,也是古江巴格乡及吐沙拉乡与和田市中心城区连接的重要通道;故此道路的建设不仅有利于缓解市区与机场之间现状道路的交通压力,又有利于环湖新区与外界之间的联接,同时也将改善和田市下辖乡镇与市区之间交通。
2、本工程新建给水、排水管网敷设在建道路之下,可有效避免道路建成后再次敷设给水、排水管道,所造成的二次开挖问题,且提高给水管网的普及率有利于改善城区居住环境,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对生活环境改善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玉都大道的建设就是为市民打造一条开放城市生态走廊。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水质洁净、游憩休闲需要的空间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小康环境,而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有良好的市政给水管网作为保障,以此本项目的建设不仅对于促进和田市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和田市建设绿洲生态文明城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和田市为和田地区首府,该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最南端,处于内陆干旱区,气候干燥,绿洲外部环境十分恶劣,生态系统非常脆弱,沙漠化始终威胁绿洲。天然气作为世界公认的清洁能源,几乎不含硫、粉尘和其他有害物质,燃烧时产生二氧化碳少于其他化石燃料,造成温室效应较低,因而能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保护和田脆弱的生态环境。
燃气管道随着城区新建道路一次敷设,避免重复开挖建设,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建设城区燃气设施,对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区建设和发展,美化城区市容市貌,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道路项目简介
1、设计难点
难点一:市政工程设计面较广
市政道路工程的涉及面广,市政道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常出现地下管线的迁移事宜,若设计人员没有提前与热力、供气、供水、排水、电力、电讯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就不能充分掌握市政道路工程隐蔽线路与管道分布的实际情况,一旦施工时破坏了线路或管道,则对道路工程施工带来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周围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大大地增加与相关部门工作协调的难度,对市政道路设计产生很多不利因素。
难点二:灌溉水系的问题
本次拟建道路横跨多条现状灌溉渠,考虑到对现状渠道的保留,故需拟建多座过水涵洞;根据具体渠道的实际情况,本次拟建过水涵洞共计13座,其中盖板明涵9座,倒虹吸4座。
在拟建玉都大道(K0+000~K0+461.33路段)内,有一条现状农灌渠位于新建道路机动车道范围内,走向基本与道路走向一致,为了不影响道路路基同时考虑节省本项目投资,故本次将该渠道改至拟建玉都大道的北侧。
难点三:地形复杂的问题
和田地处玉龙喀什河与喀拉喀什河两河冲积形成的沙漠绿洲上,南部为喀喇昆仑山及昆仑山,北部为塔里木盆地,地势自南向北倾斜,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格局。海拔高程1300~1450m,坡度约为5.4%。和田市南部地形狭窄呈带状,中部建成区以和田路为分水岭呈中间高、东西低的地势。玉龙喀什河沿城区东缘穿过,北部较为开阔、平坦,是主要的农业产地,城区有一条冲沟贯穿南北,原来芦苇、杂草丛生,现已被侵占和破坏,冲沟呈‘V’字型,宽度约35m,下切深度4~9m,两侧地下水埋藏较浅,而径向渗透性差,地下水在冲沟底部渗出。
拟建场区地貌单元属玉龙喀什流域的冲积平原,地层以冲洪积形成的粉土、卵石组成,该区域场地地形起优较大。场区整体地势为西南部地势相对较高,东北部地势相对较低,最大高差为27.21m。地形条件较为复杂,给路线布设带来较大困难。
2、技术先进性
创新点一:路线布设以地形为依托,合理根据路线平、纵技术指标,顺应地形,尽可能的减少了对自然现状的破坏,减少高填深挖。保持线形的连续性和指标的均衡性,使线形舒展流畅。对于地形特殊路段强制性条款规定的极限值,如最小平曲线半径、最小竖曲线半径、最大纵坡,进行了严格掌握,但对于一般路段从行驶顺畅、线形连续、环境优美、景观协调的综合角度出发进行了设计。
创新点二:由于项目地质、地形复杂多样,设计时加强各个阶段的地质调查、勘探工作,针对特路数路段进行了特殊处理:①根据地勘报告,拟建玉都大道南段路基为粉士层,其回弹模量为20MPa,不满足设计规范要求(主干路>30MPa)且全路段粉土层较厚,承载力不满足规范要求,为保证路基的稳定性需对全线的机动车道道换填60cm厚天然砂砾,全线的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采用加厚底基层,即非机动车道采用50cm厚级配砂砾底基层,人行道采用50cm厚级配砂研底基层;②拟建道路在改渠段及涵洞附近路基施工过程中,若开挖后,路槽底仍有淤泥,需进行抛石挤淤,以满足拟建道路设计要求。
通过合理处治地质病害,有效控制施工变更和工程总量;确保地质资料(尤其是重要工点、重要路段)的可靠性,从地质层面上确保道路设施自身的安全。